【王学富】勇敢+用心

浏览量:2209

作者:王学富 发布时间:2018-01-10 16:47:11 字号:

5a5864dfd92f5919.png 


我曾在一个大学教书,后决定辞职去国外读心理学。离开的时候,有一位教授带他的女儿过来跟我谈话。记得在那场谈话中,我让他的女儿解释两个词:勇敢和用心。她解释了。她的解释来自词典,是标准答案。我呢,对这两个词作了新的解释,特点是:我的解释具有可操作性。


我说:“勇敢,就是不怕犯错误。用心,就是问自己两句话:一,我是怎么想的?(而不是:别人是怎么想的?)二,我该怎么做?(而不是:别人是怎么做的?)”

    

后来,我专职做心理咨询,转眼之间20年过去了。时而,我还会在面谈中问来访者:你怎么解释“勇敢”?你怎么解释“用心”?


有时候我也问:在你的生活中有两样东西可供选择,一个是标准,一个是经验,你会选哪个?


我得到的回答不一。我本人呢,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经验,而不是选择标准。


这许多年来,我接触许多受“症状”困扰的人,我很关心的是:他们是怎么长大的?后来我发现了,他们(大多数人)是在“标准”里长大的孩子。“标准”是什么?是“应该”,是“要听话”,是课本上的知识,是标准答案,是非此即彼的判断(如:“如果考不上一本将来就没有出路”),是赤裸裸的偏见(如:“不要跟成绩不好的孩子玩”)……这些条件化的标准被许多人认同和传授,几乎等同于“真理”。在“标准”里长大的孩子付出的代价是,他们有了知识和道理,却丧失了基本的辨识力和判断力,最后成了靠“标准”而活的人。在生活中,他们做事,与人接触,内心会有许多的担忧,感到不确定、不踏实,会到处找标准,会把别人当标准。在有些情况下,他们可以用标准应付一时,但情况一变,原来的“标准”不管用了,他们心里又惶惶不安了,赶忙去找新的标准。他们是“标准”的奴隶,也成了“症状”的猎物。从本质上看,症状反映的是一个人不能成为自己的痛苦与挣扎。


另一种类型是在经验里长大的孩子,他们长出了自我。


直面心理学有一个基本的观察和观点:一个在经验里成长的人,会长出自我,不会长出症状。当一个人成了自己,他就不会成为病人。而直面治疗的目标很明确:帮助一个人从标准化的“真理”走向活生生的“经验”,从而充分发展出一个具有决断力的自我来。


"怎么才能做到?”这是来访者常问的问题。


作为一种回答,我有时候会讲起这个“勇敢+用心”的模式,并让他们把这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播种在他们的生活经验里,看看日后会不会长出一个自我来。


下面是我对这个直面疗法的辅导模式的阐释。


首先要讲“勇敢”的操作性定义:不怕犯错误。


许多人没有意识到,人其实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不犯错误的人,是不存在的。太害怕犯错误、要避免犯任何错误的人,成了不成长的人。


因此我说,一个人能够不怕犯错误,仅这一点就说明他已经相当了不起了。有一个哲人说过:在犯错误的地方,我们收获了经验。


曾经有位来访者对我说:我从小就不犯错误。


我问: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她告诉我:父母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这样就可以避免犯错误。


我问:那么,父母不会错吗?


她说:他们错了,是他们的错,可不是我的错。


她这一说,我就明白了。原来,她这是回避犯错误(可以不承担错误的后果)。一个人在回避犯错误中长大,结果是什么呢?因此,我问:那后来呢?


她说:20岁之前,我全部听父母的。20岁之后,我谁的也不听了。


这就是麻烦所在。我要问:如果一个人太顺从,什么都听别人的,她的发展主见呢?如果一个人太反叛,什么都不听了,她怎么建立关系呢?如果一个人没有主见,没有关系,她怎么建立自我呢?有自我的人基于真实情况做出选择,知道什么是可以听的,什么是不要听的;不必全部听,也不必全部不听。


我有一个发现(觉得很有趣,也很可惜):在这个世界上,恰恰是一些聪明人会犯一个不聪明的错误,就是害怕犯错误,想避免犯任何错误。这些聪明人没有长出真正的自我,后来就扛着一个人格面具来应付人生,活得憋屈,却不自知。我要问:有不犯错误的人生吗?那不过是对人生的逃避。如果想不犯错误,最好什么都不要做了。如果什么都不要做,那岂不等于死了——因为死了就什么都不用做了。我也常听人感慨:死了算了。我便想到:死是最深的逃避。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话对一个鲁莽的人来说,或许有一点提醒的意义,但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人来说,这个俗语简直就是一把抹杀自我的暗刀。许多人本来可以有所作为(“有功”)的,却为了避免犯错误(“无过”)而不去尝试,就失掉了许多成长的机会。结果常常是,他们肯定不会“有功”,却也不会“无过”。“无过”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或者已经死了,或者根本就没有出生。我的疑问是:不求有功,怎么可能有功?但求无过,真的会无过吗?于是,就在这“不求”与“但求”之间,人的动机就在暗中被消解掉了。因为,不求有功,就不会去奋力;又因为,但求无过,就不敢去尝试。


人不要害怕“会犯错误”,却要害怕“从不犯错误”。“会犯错误”并不可怕,“从不犯错误”简直是灾难。一个人在犯错误中收获了生命的经验,在从不犯错误中失掉了成长的机会。害怕犯错误是人生最深的局限,它压抑人的愿望,限制人的行动,让人在生活中不能做出选择,最后变得封闭、资源枯竭。


人生本是选择。一个人选择错了,这并不算麻烦,真正的麻烦是,他为了回避犯错误而不做选择,以至于慢慢丧失了选择的能力。太害怕犯错误的人,不管做什么选择总想做到完美、万无一失。问题在于,人生本不完美,世界没有绝对保障。成熟的人知道,选择永远都有风险,重要的是敢于冒风险去做选择。一个人难免会做错误的选择,但他也在选择错误中学会了选择,选择的能力就是这样发展出来的。


勇敢是不怕犯错误,但不等于故意犯错误。我们也不傻,为什么要故意犯错误呢?!我的意思是说,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不必强求自己永远不犯错误。当一个人回避犯错误,他其实在回避人生;当一个人敢于去尝试,他就在经历成长。

  

其次,“用心”的操作定义是:问自己两句话:我是怎么想的?我该怎么做?


这里也有一些要点。


首先是,问自己,而不是问别人。在生活环境中,在行事为人的每一个地方,都问自己:我是怎么想的?我该怎么做?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就在自己的生命土地上播种,最后会有一个自我从你的人生经验里长出来了,还会越来越茁壮。“用心”便是不断播种,最后培育出一个茁壮的自我来。


有这样一个女子,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许多年来,她一直都在找妈妈。在生活中,不管处理什么事情,不管跟什么人相处,她都不知道怎么办?她说:“我从来没有妈妈告诉我该怎么办?”于是,她把周围的人当成了妈妈,只问别人,却不问自己。因此,她一直长不大。


为什么她总要问别人呢?或许以为这样可以保证不犯错误,却恰恰在这里犯了一个大错——让自己失掉了一个又一个成长的机会。何况,问别人并不能真正保证她不犯错误,只是可能让她不去承担后果。结果,她又将付出一个代价:无法发展出责任的能力。于是,生活中那些不停问别人“该怎么想”和“该怎么做”的人,在问的过程中就渐渐失掉了自己。总向妈妈讨奶吃,就永远是婴孩。


因此,从现在开始,让我们问自己:“我是怎么想的?”“我该怎么做?”——问着问着,我们就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就成了有主见的人,就不再那么在意别人的想法和做法,不再拿别人做自己的标准和靠山,也不再凡事看别人的眼色,不再担心别人的评价,不再人云亦云,不再亦步亦趋,不再做生活中的演员,不再一举一动总想引起别人的关注、得到别人的喝彩。从此安然做自己。


我的生活是谁在做决定?是自我。如果没有自我,我们就把自己交给了别人,让别人来决定我们的生活。当我们有了自我,就可以自己做决定。有自我的人也可以问别人是怎么想的,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但不是为了让别人替自己做决定,而是参考别人的想法和做法,帮助自己做决定。


过去有一个成语叫“筑舍道旁,三年不成”,它的背后有一个典故:一个人要在路边建一个房子,他问过往的行人对此有什么看法。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这个人问了三年,还是拿不定主意,做不出决定,房子建不起来。对于我们来说,这“房子”是什么?就是我们的自我;这“三年”有多久?可能是我们的一生。我要问:那些凡事总要问别人的人,什么时候能够建立自己的自我呢?


问自己,而不是问别人——这是一种强调,不是一个绝对。这话里暗含一个优先的问题,不是说只问自己,绝对不问别人。而是说,先问自己,多问自己。问多了,就会发展出一个自我。当有了自我,也可以坦然问别人。没有自我的时候,有些事情可以先不去做;有了自我之后,这些事情反而可以放心去做了。这时,我们才知道什么叫“自由”。


“别人”是谁?它的原型常常是我们的父母。本来父母生养我们,目的是让我们成为自己。可在不经意之间,他们却住进了我们的头脑和内心,跟我们的自我混为一团,反而阻碍了我们去成为自己。后来,“父母”还会延伸和转化成为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所有的人和任何一个人——我们统称为“别人”。因此,在关乎生命成长上有一个提醒:把“别人”放下来,让“自我”长起来。


有关“用心”的这两个问题,我们一直要问下去。这问不是出于强求,而是本乎自然;不是在形式上问,而是在本质上问。每问一次,我们就在生活经验里播下了一颗种子,这种子会在日后长出一个自我来。这个自我知道“我是谁”(在生活场景中我的角色),知道“我在做什么”(对自己的行为及背后的动机有所觉察),知道“我要到哪里去”(一个愿景,有生活的动力,不局限于现实,还看到可能性)。这个自我就是一个确认了的自己——它不受世界上各种因素的干扰,也不受别人的控制。


有了自我的人,能与其他人联结,又能自立;能“相处”(与人),又能“独处”(跟自己)。他们是用心的人,这心是智慧的根源,更是情感的渊源。这心就是生命。用心的人,更深地扎根于生活,又高于现实。他们真实,明白生命的本质,就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因为本质让人得自由。


“勇敢+用心”模式,反映了直面疗法的基本特质:勇敢是向经验里拓展,获得成长的资源;用心是向觉察里行进,让生命更深地扎根。


(原创文章  欢迎直接转发  如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王学富/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


下一篇: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上一篇:【王学富】一个反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