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非鱼
浏览量:3341
来源:chinancc.net
作者:王学富
发布时间:2017-12-15 16:25:11
字号:
大
中
小
李潜善思,知境界之高低,能在人所不知处发现特别的资源,用于团体辅导中。
回忆起来,他曾跟我分享一首古诗,叫“公无渡河”,据说是梁启超非常喜欢的一首诗,此诗中有辅导的意义。
2009年在南京召开的存在主义心理学研讨会上,李潜做了一个报告,通过power point展示“鱼”的意象与辅导的体验。听众沉浸其间,颇有感触。来自美国的心理学家霍夫曼(Louis Hoffman)教授颇欣赏李潜评诗,其弟子中有一位叫Jason的,说在看“鱼”的展示时受到触动,几乎落下泪来。这时,霍夫曼和Jason就变成了“鱼”,知道“鱼”的感受。他们在濠上,却也能在水中。到了这里,东方与西方之间文化的隔阻就消失了,产生了一种感受的交融。
记得李潜在直面心理研究所从事心理咨询期间,跟我颇相得,但也有一度不知“我之难”呀。后来他办“蜕变心理咨询中心”,当知“我之难”,亦知“我之乐”。这时,李潜也成了一条“鱼”。这便是从“直面”到“蜕变”。存在主义心理学研讨会之后,我受李潜之邀到“蜕变”去做一个分享,也有了“鱼”的体验,能体验李潜之难,亦知李潜之乐。
李潜展示的第一条“鱼”,来自庄子与惠子的对话。讲他们一起来到濠水的桥上观赏,庄子见水中鱼,即体会到“鱼之乐”。惠子置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如果从辅导的角度来看,庄子讲的是“同理”或“共情”,说得神秘一点,庄子讲的也是荣格所说的“感通”(synchronicity),而惠子却无法进到庄子的体验中去,更不能进入“鱼”的体验。他在感受上“有隔”,因而不能“感通”。当庄子谈及“鱼之乐”,庄子与鱼的“间隔”便被取消了,这时,庄子就成了一条鱼,在水中游而乐,乐而游。因而庄子回答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话意在启发惠子。几千年之后,这话也启发我们这些咨询师。咨询师在“濠上”,却能感受求助者的“苦与乐”,这非常重要。最高的同理境界,就是变成对方,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放下自己的经验,进入求助者的经验,就是庄子与鱼的关系状态。惠子却在辩驳,用的是干巴巴的理性逻辑,这理性如同漠然的规条,放在关系里就成了阻隔:“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这里的“全矣”,显得很武断,意思是说:“就是这么回事!”做咨询师,可不能持这种“就是这么回事”的态度,而要像庄子那样:“我知之濠上也”。庄子可以成为“鱼”,惠子永远都是“人”;庄子可移情于他者,惠子则局限于自己。
第二条“鱼”,源自卞之琳的一首诗,叫《鱼化石》。仿佛记得,这是李潜情有独钟的一首诗。诗人的本意是讲爱情,讲鱼与石的关系,在水中的相依相伴,相慕相悦,要结成永远的姻缘,就是人们常说的海枯石烂。鱼与石在这种相处中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式:鱼变成石,石变成鱼。这里面也有“同理”或“共情”的意味,是“鱼化石”,亦是“石化鱼”。
第三条“鱼”,是蜕变团体辅导中那个女孩,她想象自己是一条鱼,于是就真的变成了鱼,只见她伸开双手,如鳍,而游,在游动中,她体验到“鱼之乐”,游而乐,乐而游。这条鱼,继续在那里游动着,慢慢又变成了人,在行走中,只见她伸出双鳍,如手,遮面而泣,泣而走,走而泣。这时,她是鱼,是人,游出水中“鱼之乐”,触及人生“人之悲”。就是在这个时候,霍夫曼的学生Jason开始眼中噙泪。
这里表达的是中国式存在主义的体验。在我们的文化里,还有许多“鱼”的意象,其中蕴含辅导的意蕴,可以用于辅导之中,可以带来生命的改变。
然而,在关于“鱼”的报告结束之后,听说有人颇不以为然地评价说:“我不知李潜在做些什么。”这话在我听来,显得何其“非鱼”呀。我猜想,如果李潜听到,该会回答说:“子非我,安知我在做些什么?”
下一篇:好雨知时节
上一篇:
直面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