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富】那棵树下

浏览量:2519

作者:王学富 发布时间:2018-01-10 17:00:01 字号:

   

5a585fa22d99b359.png


那时我家住在上海路,儿子在一中心小学读书。学校离家也就五百米吧。从放学到回到家,就这段短短的路,王逸尘总要走上一两个小时。


在街边有一户人家养了一只小狗,他会跟小狗玩半小时。每天,那只小狗都在上学和放学时段期待他的到来。不仅小狗喜欢他,小狗的家人也喜欢他。他一边抚摸小狗,一边跟那家人聊天,从小狗谈起,谈到许多话题。他说,他身上有狗的味道,不管到哪里,其他狗都能闻到,就把他也当成了同类,就喜欢他。其实,王逸尘身上也人味十足,人也喜欢他,所到之处,他对人有兴趣,也总能赢得人。


再朝前走,有一个小卖部,王逸尘总会在那里买些吃的,也买些他喜欢的画报(如关于武器的画册、斯努比等)、卡片和各种小玩具。当时小朋友中时兴什么,这个小店都会进货,并且最先告诉王逸尘。因此,在同学中他的游戏工具和信息是先进的,还有一些书自己特别的爱好。


进我们家在的小区之前,隔壁还有一个汽车修理店,是一对夫妻经营。他们养了一只大狗和一只小狗。王逸尘又会在这里消磨许多时光。除了跟狗玩,还坐在那里看夫妻俩修汽车,问一些关于机械的问题。这对夫妻跟我们并不熟悉,却因为王逸尘的缘故,我们从一开始在那里修自行车,到后来又在那里修汽车,都得到了他们特别的照顾。


本来,在这条街上,许多人不大认识我们的,我们带着王逸尘从街上走一趟,就有许多人跟我们打招呼,跟我们讲王逸尘。人们惊讶地说,“你们就是王逸尘的爸爸妈妈啊!”然后就给我们讲王逸尘。在上海路那条街上晃晃荡荡的时光里,王逸尘早早就完成了人际关系中一种很重要的训练:发展出延伸能力,也就是从自己走向他人的能力。


但我最要讲的事情是,是在上海路的一侧有一片高于街道的空地,空地上有一棵大树,树下有一个砌起来的平台,平台上有许多石头。这里,就是我儿子上学和放学会流连的地方。就在这里,王逸尘进行的一项活动成了一个我们至今未解的奥秘。


事情的开端是,有一天中午,王逸尘请一帮同学出校门去吃饭。他的老师打电话给孙闻说,那天,她看到王逸尘手里拿着一百元钱。老师对这件事很重视,要求家长查清楚,对孩子多加管教。


孙闻向王逸尘问起这件事,王逸尘说,那一百块钱是他在街边一棵大树下捡到的。具体是这样的:那天他在大树下玩,搬开一块石头,发现石头下压着一个塑料袋,塑料袋里装了一百块钱,还有一些零钱,大概有二、三十块。


对此孙闻有点半信半疑,听儿子讲的有鼻子有眼,她还是倾向于相信儿子。于是孙闻就对老师说,这钱是王逸尘在一棵树下捡到的。


老师对此却紧追不放,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她找来王逸尘追问此事,王逸尘就承认了,说那些钱是他自己放在石头下面的,我骗妈妈说捡到钱,妈妈就相信了,还很高兴,跟我一起到石头下找钱。老师就把她审查的结果告诉了孙闻。


回到家里,孙闻问儿子,王逸尘又讲了一个新的版本。他说:“那钱是我在树下捡到的。但那一百块钱不是真钱,用那一百块钱请同学吃饭没有请成,我就把那张假币扔到垃圾桶里了。但塑料袋里另外几十块钱是真的。我当时还觉得好奇怪,怎么石头下面会有钱呢?我一个人到这里来玩,有时在石头下能找到钱,有时找不到,钱的数目也不一样……”


孙闻一边听儿子说,一边觉得这事好神奇,她还是相信了王逸尘。


那天早晨孙闻送王逸尘去上学,路过那棵大树,儿子说:“妈妈,如果你不相信,我们就一起到树下面找一找,看石头下面有没有钱。”孙闻就跟儿子一起在树下翻了一块又一块石头,但这天他们没找到钱。从那之后,儿子时而跟妈妈去那棵树下翻石头,有时候没有发现钱,有时候真的看到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数目不等的钱。他们就很惊喜。这是王逸尘的秘密,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但告诉了妈妈。就这样孙闻参与了儿子的秘密。


孙闻对老师说,那钱的确是王逸尘在石头下面发现的。王逸尘的老师听孙闻这样说,就很惊讶地看着她,半晌说不出话来。本来,这位老师已经给这个案件定性了:很明显,这是王逸尘在家里偷了钱,不敢带到学校去,就把钱藏在那棵大树下的石头下面。因为怕雨淋湿,还装在一个个塑料袋里。钱花完了,就在石头下面找不到钱了。有钱了,他又重新在石头下面藏一些钱。一找,就又找到了。这个妈妈怎么就这么糊涂呢!老师想。而且,王逸尘还对妈妈说谎,这是道德品质问题啊。但孙闻却相信孩子,好像甘愿被骗,哪里有这样的家长啊!更让老师不可思议的是,孙闻还对老师说儿子从家里“偷”钱表达了不满意,说:我们家里的钱随意放,儿子有需要就自己拿,哪里要“偷”!


这件事就过去了。老师不再过问。孙闻时而还会跟儿子一起去找钱。找不到也有乐趣,找到了就更是一番惊喜。


事后,我一直在想,如果其他家长遇到这样的事,他们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我便想到我曾经做一个心理咨询案例。


那是十几年前的一天,一位母亲带她的儿子来访,儿子读小学,是一个看上去很开朗的孩子。他听说我是刚从国外回南京来做心理咨询,就用英文跟我打招呼。给我留下印象很深的是,这么一个开朗的小孩子,竟然被老师和家长说成“小偷”,甚至被他那开出租车的父亲吊起来打,有一次差点被父亲用刀剁掉手指。我在面谈中问他将来想做什么?他回答说:想做警察!我心里想,幸亏他内部还保留一个好的自我形象。同时也担心,如果周围的人总说他是小偷,要不了多久,这个内在的自我形象就会被破坏了。如果一个人在内心里认为自己是个“小偷”,是个“进监狱的料”(他父亲常常这样羞辱他),他就会自暴自弃,失掉了向善的动力了。而我了解到,他的所谓“小偷”的行为不过是这样的:父母从来不给他买玩具,他想玩,就借同学的玩具,玩得爱不释手,就装进自己的口袋了,还想再玩一回。同学报告老师,说他偷玩具。再有,学校要春游,要求每个同学交20元春游费。他回去跟父母要,父亲就发脾气,说学校骗人,春游哪里要得了那么多钱?给你10块钱就够了。这孩子只好在家里翻来翻去,找到零零碎碎的钱,凑够20元春游费。这也被父亲认为是偷盗,说这样的孩子将来只能是进监狱的料,甚至要用刀剁他的手指,正好碰到外婆来家,拼命拉开了。


我当时感慨,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家庭,那真是太重要了。同样的孩子做了同样的事情,老师的反应不一样,家长的反应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这结果甚至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们常常说到命运,有些命运是自然的不幸造成的,有些命运是人为的不幸造成的。我不敢想象,如果我的儿子是那位出租车司机的儿子,他会有一个怎样的命运呢?


回头来看我儿子在那棵树下捡钱的事,他的老师会把它演绎成一部道德剧,老师追问出“真相”,加以严厉的批评教育,甚至作为一个反面教材,来教育其他孩子不要偷盗与说谎。家长配合对孩子严加管教。孩子内心里就建立了一个道德法庭,谴责自己的行为。


如果是那位出租车司机家长,就会演绎出一场悲剧。那结果简直让我不忍心推想下去。


在我们这里,这件事顺理成章地演绎成了一场神秘剧。


我们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孩子对人与事的理解,跟成人是不一样的。孩子的思维被称为魔幻思维,他们生活在一个戏剧的时代,有许多“事实”是随着他们的意愿和想象组装起来的,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重新组装,想象里有事实,事实里有想象。我前一段时间读一本书,叫《乌合之众》,其中讲到,如果法庭取信孩子的证言,那是十分可笑的。即使孩子很明显是在说谎,重要的不是孩子说谎,而是他没什么说谎。除了他并不知道自己在说谎之外,说谎使他害怕而采用的防御,是他出于无奈而应对环境的方式。当孩子说谎,父母就需要反省,那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孩子说谎反而是情有可原的。孩子内心留下的创伤常常来自成人指责他们说谎,以及对他们说谎实施的“教育”、“管教”和惩罚,因为这一切会损害孩子的自尊、情感和信任,也会损害孩子的自信、自由、自发性和创造力。道德不是唯一的标准,并非一切都是道德问题。


对于那棵树下发生的事,我和孙闻私下有许多猜测,甚至猜测了几年之久,一直猜到儿子长大,当儿子长大了,自己都说记不得了,我们还没有弄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也许,这是他平日里攒的钱,他把钱存放在石头下面。过了一段时间自己忘了,在那里玩石头时,发现了里面有钱,以为是拾到的钱,就给自己带来一份惊喜。也许,那棵树下的石头就是他的银行,他的钱存放在不同的石头下,从找钱中获得乐趣,给他的童年增添了另一番兴味。也许,我们忙于工作,很少陪伴孩子。他自己创造了一种游戏,可以邀请妈妈参与,一起玩耍,得到了妈妈的陪伴。也许,这是一种旧时的习俗,比如附近居住老太太在石头下放一些钱,让小孩子捡到钱,可以带来好运,是破财消灾的一种形式。也许,这干脆就是王逸尘在潜意识的引导下自编自演的一个游戏,通过这个捉迷藏的活动他可以自娱自乐。也许,他想拥有一个自己的秘密,就像荣格幼年时期在阁楼里放的小木头人,让他自己拥有一个秘密,可以帮助自己度过一些艰难时光。荣格回忆,他很同伴有什么不愉快时,他会在心里暗自说:“反正你不知道我的阁楼里有一个木头人。”那么,树下藏钱对王逸尘也可能具有某种个人的意义。也许,这让他有一种骄傲,因为他有一种特别的资源,而这资源源源不断,就像他有一个自己的秘密宝藏一样呢?因此他身上早早就有了一种豪爽精神,小小年龄竟请同学吃饭。……所有这些都是我跟孙闻反复讨论的,但到底是怎样,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这一切只是我们的猜测,却无法证明,也不必证明了。


但不管怎样,这件事给儿子带来了很多乐趣,成了他童年时期一段非同寻常的神秘经验。至少,这是他在生活中发现的或创造的一个乐趣,英文中叫make fun(自得其乐)。我还想到,一个孩子能够make fun,他长大了就能够生活中make meaning(追寻意义),这是自然而然的事。还有一点也是我和孙闻想到的:在儿子幼年时期,我们两个忙于直面心理中心的工作,我们帮助了许多孩子,却没有太多时间来陪伴我们自己的孩子,而王逸尘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自娱自乐,也实在安慰了我们的心。


我长期从事心理咨询有一个发现,在许多类型的心理症状背后,我常常看到的是一个无趣的幼年。一个人不能从他的幼年生活中获得乐趣,他的生命就难以扎根,就缺失了一种意义感或存在感。我之所以称“症状”是一个游戏,是因为“病人”试图用它来补偿幼年时期游戏的缺乏。“症状”是一个过时的游戏,是一个人到了成年还在玩的一个幼年游戏。虽然不合时宜,他还沉迷其中。别人看不懂,他自己也看不透,一仍玩着,越玩越怕,把自己的生活越玩越糟。


英国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也认为,自幼能够充分玩耍,享受游戏的乐趣,这是生命健康成长的条件。心理困难源自一个人失掉了游戏的能力,而心理治疗便是帮助当事人恢复其游戏的天性。我讲到儿子在那棵树下的活动,便是一个孩童心灵世界的仪式、戏剧、神话,其中有神秘的体验,有想象力的绽放,有关系与情感,有别出心裁的游戏,是他在单一的学习和生活之外为自己创造的一个神奇世界。



下一篇: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上一篇:【王学富】那就看你的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