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富】透过“直面”看“存在”

浏览量:1930

作者:王学富 发布时间:2018-01-10 16:30:06 字号:

123.png


1

 

在三十年前,文革结束了,中国向世界开放。西方的思潮进入中国,其中有一个哲学思潮,叫存在主义。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文学流派也进入中国,可以称为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在中国的知识界影响很大,当时人们读到这样一些西方存在主义领域的人物:尼采,海德格尔,克尔凯郭尔,萨特,波娃,帕斯卡尔,以及卡夫卡、加缪,贝克特……

 

2

 

自此,“存在”(存在主义意义的)这个词开始进入中国的学术语言系统。人们开始了解:“存在”不是指一张桌子的存在,不是指一棵树的存在。只有当存在者对其自身存在作出省思,产生一种存在感,才具有“存在”的性质。那么,“存在”是指人的存在。一个人对他自己的省思和觉察到了怎样的层面,反映的是他生命或生活的品质。当一个人的省思进入到深处,会触及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如苦难、死亡、焦虑、意义、自由、选择、责任等。这时,人就走到了“存在”的深处。

 

3

 

但是,“存在”这个词只是在中国的知识界才被人理解。三十年后,即使是在知识界,这个词也变得有些陌生了。现在,存在主义心理学来到中国,我们重新提这个词,并且开始从“存在”的角度思考与探讨。

 

最近两、三年来,我出去讲课或做培训,讲到存在主义心理学,总会问一个问题:什么是“存在”?

 

我常常听到这样的回答:“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思故我在”,等等。但总觉得这只是字面上的理解,没有真正触及“存在”的根本意义。

 

4

 

然而在中国,渐渐有了一些存在心理学的迹象。在我个人的接触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存在心理学,并对之产生兴趣。人们也渐渐了解到西方存在主义心理学领域的一些重要人物:罗洛.梅,布根塔尔,弗兰克尔,欧文.亚隆,施奈德……

 

追溯影响来源,大概有这样一些方面:

 

一、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书被渐渐译介进来,重要的译介者和研究者如郭本禹、杨韶刚、方红、任其平等,他们在中国的存在主义心理学教育方面,已经硕果累累。在这个领域,出版机构的贡献颇大: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以及与之合作的机构如华章公司等,还有安徽人民出版社正在计划大量出版存在主义心理学领域的书籍,并且专门成立了心理编辑室。

 

二、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培训领域:美中国际心理学院把美国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代表人物欧文.亚隆介绍到中国,组织系统的存在治疗培训和团体辅导工作坊,并邀请施奈德举办存在整合心理治疗工作坊。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不定期开办存在心理治疗工作坊和研讨小组,并于2009年与美国洛基大学和南京人口学院共同主办存在主义心理学国际研讨会,又于2010年与美国洛基大学、美国心理学会人本主义心理学分会,以及国内的晓庄学院和美中国际心理学院等联合主办首届存在主义心理学国际大会。我同时了解到,在南京、苏州、上海、成都、北京,都有一些亚隆兴趣小组或读书会。2010年,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组织了罗洛.海研讨小组。

 

三、存在心理治疗领域:目前,越来越多的心理咨询师(治疗师)开始对存在心理治疗感兴趣,并且进行大量的阅读,接受了相关的培训,并在治疗实践中进行尝试。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声称其治疗倾向是存在性质的,但不是照搬西方存在心理治疗,而是寻求与存在心理治疗的对话,对之学习与借鉴,同时吸收中国文化的资源,结合中国人的实情与心理需求,有意发展中国本土的心理治疗,称为“直面心理学”,也可以称之为“直面”与“存在”的整合性治疗吧。

 

5

 

直面是我们正在发展的一套带有中国式“存在”经验的治疗模式,其中贯穿着我们对中国人的创伤与苦痛、情感上的挣扎与价值的寻求,恐惧与逃避等心理状态的体察与回应。

 

同样,在许多场合,我也会问一个问题:“直面”是什么意思?我发现,中国人都知道“直面”。在人们的回应里,总会提到鲁迅的一句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我看来,这句话所表达的就是罗洛.梅所说的“存在的勇气”。

 

外国的朋友很有兴趣,会问:“zhi mian”是什么意思?我在英文中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完全表达“直面”意思的对应词,但大家帮助我找到了一些词汇,大概可以表达“直面”的意义,如encounter, face directly, courage to challenge, courage to be, 等等。

 

6

 

复旦大学的孙时进教授看过一些“直面”的文章,有一次打电话对我说:“存在”是西方的词汇,许多中国人还不大懂,但中国人肯定懂得“直面”。因此,中国人可以通过“直面”去理解“存在”。

 

而我想到,西方人也可以通过“存在”来理解“直面”。

 

“存在”与“直面”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这种相通,在我最近读到一篇路易斯.霍夫曼教授的文章时,就更加确认了。在这篇文章里,霍夫曼向美国人介绍 “直面”(“zhi mian”)这个词,讲到鲁迅,讲到直面心理学。

 

我们共同的理解是:“存在”是西方的,也可以是中国的;“直面”是中国的,也可以是西方的。直面和存在,同时可以是世界的。

 

7

 

下面我要讲的主题,就是透过“直面”看“存在”。

 

我先从“逃避”谈起——在我看来,这是“直面”的出发点,也是“存在”的出发点。

 

在人类文化里,在人性里,有一种很深的“逃避”倾向。“逃避”有其合理的范畴,属于生存机制,具有维持生命的功能。但是,当我们过于使用这种生存机制,就会变得防御过度,回避太多,以至于会回避生活的真相,回避生活本身。

 

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可能是:逃到病中。

 

8

 

从“直面”来看,症状的本质就是过度的逃避。在各种类型的症状背后,反映的是我们回避的生命的根本方面。这些被回避东西,会以伪装的、变相的方式表现出来,就成了症状。

 

例如,我们不愿面对自己的有限(必有一死),总是掩藏它,久而久之,我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却在暗中变成了一种死亡焦虑,并且以各样的症状的形式来控制我们,让我们的行为看似逃避死亡,却是奔向死亡,自己却不明白。生活中发生了一个小小事件,我们以为是世界末日来了,开始拚命奔逃,以为这样做可以避开世界末日,岂不知道我们正在奔向世界末日。

 

因此,如果要我用一个词来反映心理症状的本质,我选择“逃避”,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心理治疗的本质,我选择“直面”。治疗的基本话语是:不是世界末日来了,而是一颗芒果从树上落下来了。一个人必须直面,才能看到这一点。

 

9

 

鲁迅说出“直面”,这与中国长期的创伤与苦难联系在一起。

 

在我的观察里,心理症状是过度的逃避,而在过度逃避的心理与行为的背后,有许多的创伤与苦难。因为受苦太多,我们变得过度逃避。当过度逃避形成了症状,它不能让我们不痛苦,而是让我们白白受苦。

 

陀斯妥也夫斯基说过一句话:我不是害怕受苦,而是害怕白白受苦。这是一句很具有“存在”意义的话,它说出了症状的本质:白白受苦。它也说出了存在治疗的本质:追求意义。

 

在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面谈室的墙上,我引用了一个诗人的一句诗:“我们这些受苦最多的人,最终会成为胜利者”。

 

关键在于,一个受苦最多的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胜利者?这里有一个奥秘:你必须发现受苦的意义。如果没有发现意义,那就是白白的受苦。

 

尼采说过一句话,That he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almost any “how”。——这个“how”包括“受苦”,这个“why”,就是你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受苦。翻译出来的大意就是:如果一个人有了生命的目的,他几乎能够承受生活的任何境遇。

 

症状的受苦,就是没有省察的受苦,就是没有发现意义的受苦,就是白白的受苦,就是还没有成为胜利者之前的受苦。

 

治疗就是沿着一条直面的路,经历受苦,发现存在的意义,成为胜利者。

 

10

 

“直面”一词来自鲁迅的一句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里的猛士,是指有勇气的人;这种勇气,不是战死沙场的勇气,而是直面人生的勇气。

 

这让我想到罗洛.梅说到“存在的勇气”。

 

逃避是容易的,而直面很难,所以需要勇气。

 

过度的逃避往往出于无意识,直面却是有意识的行为,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

 

孟子曾说:我善养浩然之气。这让我想到,直面的治疗,需要培养这种勇气——直面自己,直面生活的浩然之气,它孕于内,但可以施诸外。

 

每个人都会遭遇人生的惨淡,有时候甚至是鲜血淋漓,但有勇气去面对的人,可以成为直面的人,可以面对人生的各种问题和内心的各种恐惧。

 

11

 

生命成长的目标是成为自己,如果一个人没有拒抗的能力,他就不可能成为自己。

 

拒抗的操作定义是:一个人为了成为自己而敢于拒绝和反抗生活中那些阻碍和损害成长的势力或因素。

 

成长不容易,成为自己更难。心理症状反映的一个最基本的情况是:在当事人身上,这种拒绝的能力变得很弱,而他内心里要求成为自己的愿望却十分强烈,这就形成强的欲求与弱的自我之间的冲突。拒抗能力也是我们文化里最弱的一部分,直面的治疗,特别强调培养这种拒抗的能力,不仅在求助的个体身上培育,还在我们文化里培育这种敢于拒绝,敢于坚持,敢于抗拒的能力,这就是鲁迅追求的“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品质。

 

每一个人都在为了成为自己而战斗,而症状反映:人不敢投入这场战斗,因而不能成为自己,因而陷入痛苦与挣扎。

 

直面的治疗者,当然体谅当事人自身受到的各种条件的局限,但也同时鼓励对方在现有的条件下作出选择,尽可能充分地去成为自己。

 

12

 

直面并非单讲拒抗,还讲关系,直面的治疗本身就是贯彻爱与服务,从而建立促成生命成长的关系。

 

鲁迅的两句话,第一句是“横眉冷对千夫指”,讲的就是拒抗与坚持,第二句是“俯首甘为孺子牛”,讲的就是爱与服务。

 

我常常以两个“投身”来鼓励自己,而在我的治疗中,我鼓励当事人去实现这两个“投身”:一、投身于服务他人(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二、投身于捍卫自己(在任何场合都坚持自己)。

 

人是关系的存在,人在关系里成长。好的关系让人获得成长的资源,产生幸福感和价值感;不好的关系损伤人的自我价值感。我常常举到一个案例,因为它很深的触动了我:我曾接待一位非常美丽而聪慧的求助者,她几乎拥有人生的一切条件,但她的自我却对她说:“我是一只臭虫……”这种缘自过去受了损害的关系。

 

在直面治疗的考察里,心理症状的根源,便是恐惧与逃避,而恐惧与逃避的背后,往往是受损害的关系。因为在关系里受到了损伤,人害怕关系,逃避关系,陷入孤立。心理治疗是关系的医治,通过修复、重建关系,让人获得关系的能力。这种治疗的关系里包括着这样一些本质:互动与觉察的深度,丰富而不带诱惑的深情。

 

13

 

人会回避对自己的反省,不愿过自我省察的生活。面对自己很难,自省常常让人难受。症状反映的一个现象是:人找到各样的方式不去面对自己。

 

心理症状本身就是一种不觉察的状态,反映的是人生活在潜意识的幽暗里,这幽暗如同耶稣所说的,“饶恕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在症状里,没有真正的反省,只有对情绪的感受。当反省开始了,追问开始了,觉察就慢慢发生了,医治也就发生了,成长也就发生了。这在生活中发生,在咨询室中发生。

 

人的问题是自迷,真诚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觉察;一个人自我觉察的境界,反应的是他存在的品质。

 

直面与存在的最高境界是自我觉察。通过自我省思,从而成为觉知的人,过觉察的生活。

 

存在治疗有一个基本话语:没有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的生活。

 

帮助人获得觉察的存在治疗者,需要持有施耐德所倡导的对生命的敬畏之心:“生命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要亲自去触摸和遭遇的奥秘。”

 

14

 

我们用省思的眼光看自己,也看这个世界。当我们发现自己置身于这个世界,世界就有了意义,成了人生成长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充满了各样的因素,我们大概可以把这些因素分为两大类:支持、促进成长的因素和阻碍、损害成长的因素。但每一个东西上并没有写上标签,让人感到清晰可辨。即使有标签,也存在许多名不符实的情况,甚至,我们看到大量这样的现象:爱,有多少伤害假汝名以行!

 

但这依然是成长的环境。人生成长中最需要发展的一种能力,就是辨别与选择。没有好的辨别,不可能做好的选择。不好的教育,会损害孩子的辨别能力。如果教育只是为了灌输知识,知识不一定让人有辨别的眼光;如果父母只是把一套道理强加给孩子,反而压抑和削弱了孩子的分辨能力和选择能力。辨别与选择的能力是从经验里发展出来的。我们接受太多这样的案例,因为缺乏人生的经验,他们躲在“我不知道”里,逃避对生活的辨别与选择。

 

15

 

当我们诚实地面对自己,会发现自己是有限的,当我们诚实地面对生活,会发现生活是艰难的。这是存在的两个基本事实。

 

每一个人都在这两个既定的条件下生活,觉察和经验自己的有限与生活的艰难,从而获得成长。

 

每一个人都面对着两个基本选择:是绕道而行,还是穿越而过。有一些人不愿意面对自己,对生活的艰难总是绕道而行,后来就走到了症状里,过受束缚的生活。另一些人对自己诚实,坚持在生活中穿越各样的艰难,后来就走到了生活的本质里,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直面强调穿越的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敢于面对自己,从内心的恐惧里穿越;一是敢于面对生活,从生活的艰难中穿越。

 

16

 

症状反映,人陷入了人生的狭处,被缚于事件,受囿于经验,受制于情绪,被困于思考。他们会把一时一景,看作生活的全部,会把流动的人生,变成固定的枷锁。他们生活在干涩的现实里,没有超越的眼光,看不到障碍之外有可能,看不到苦难深处有意义,看不到危险之时有机遇。症状是他们所能牢牢抓住的东西,深居其中的是一种注定感和虚无感。

 

对于直面和存在来说,治疗的本质包括帮助当事人发现他自身存在的意义,从而穿越和超越其生活的境遇。如果没有穿越,生活就失掉了基础;如果没有超越,生命就没有了动力。建立超越的态度,一个人发现了存在的意义,就不再是生活的被动者,不再靠自欺与防御来生活,他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

 

17

 

直面是一个过程,但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直面需要勇往直前,但不只是勇往直前。在直面的过程中,会经历逃避-直面-再逃避-再直面的循环往复,其中有中国古代阴阳转换的智慧,也是生存与发展的智慧。

 

直面的治疗不是强求,在许多时候,它更是一种呼唤:你在哪里?目的是让当事人意识到,自己从逃避的状态里走出来。这时,直面就成了他的选择。

 

直面的治疗会留下一些空间,让一些条件在这个空间里发生——包括当事人自身的条件,环境中支持因素,内心的觉察,信心的提升……然后,变化就因着天地、地利、人和而发生了。

 

直面并不完美,但我们早已卷入了直面的过程。

 

18

 

人性有两个基本倾向:逃避与直面。我们的生活品质和生命境界,便是这两种倾向互相激荡的结果。在症状里,我们看到了恐惧与逃避;在成长里,我们看到了虽然恐惧,依然直面的倾向。

 

伯恩斯(J. M. Burns)说过一句话:“自由社会的试金石,就是它所具备的直面的能力,在面对重大选择的问题是,它去面对,而不是逃避。”

 

对于一个自由社会来说是这样,对于一个自由人来说,也是如此。

 

可以说,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选择之中。



下一篇: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上一篇:【王学富】铁屋子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