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富】中国基础教育的困境

浏览量:2423

作者:王学富 发布时间:2018-01-10 17:11:17 字号:

 321.png


各位朋友,今天是我们的第八次活动,我们今天请到了田家炳中学的汤仲岩老师,他要讲的主题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困境。这个主题是来自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相信会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启发。

 

主题讲员:汤仲岩 (时间:2003年9月5日)

 

汤仲岩,南京田家炳中学教师。任教20余年,先后任班主任,年级组长,兼任学生处工作,现为校心理咨询室专职教师。曾获南京首届"优秀青年教师"称号。所带班级曾获南京市"文明班级"称号。

 

汤老师曾多次在南京经济广播电台、江苏教育电视台教育节目担任嘉宾,被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赏识教育研究室聘为特约研究员。

 

本周讲题:中国基础教育的困境

 

今天有这样的机会感到很高兴,非常感谢。感谢所有为沙龙服务的人, 使我们每周有一次机会在这里享受精神聚餐。

 

在我们的辅导中,经常会遇到青少年的问题。我在学校工作,所以在这里提供一些鲜活的例子。现在我从一个调查报告切入我们要分享的主题。上学期我策划了一个活动,在高一年级做一个调查。我让学生回答:如果让你对父母老师社会说句心里话,你想说什么?回答有:老师辛苦了、社会太残酷了、我想变成神、玩……。

 

社会太大了,同学们找不到发泄的对象,于是把矛头对向自己身边的人。我又问了一个问题:如果可以满足你任意三个愿望,它们是什么?最后的回答出乎意料,钱和权占了很大的比例。

 

还有一个问题:你现在最想做什么?同学们的回答有:不知道,睡觉,去旅游、玩、考上好大学、畅游外太空……。

 

问题:你对高中学习生活的感受是什么?不累也不轻松、太无聊、太累、太烦、太无聊、熬三年吧、暴风雨的前奏,黑暗中的黎明、无趣、没意思、郁闷、我想死,早知不上高中……。这些回答中有调侃,但也是第一感觉,也最真实。看了这些,心里很不好受。

 

中国现在的教育到底怎样呢?就像有一篇文章上写的:世界上没有一个时代的教育像现在这样如此牵动人们的神经;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教育,像今天这样会有如此丰厚的投资回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教育像今天这样居高临下地赐福于人;世界上没有一个时代的教育像今天这样让人居于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

 

我今天想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基础教育的市场化发展。中学教育分为三大块:一、政府办学。二、民间办学,也叫私人办学。三、民办公助。公办学校发展是由国家财政拨款。但是仅够教师工资,其他的奖金、其它福利费用从哪里来呢?国家有政策,可以收赞助费、择校费。这些费用一部分上缴国家、剩下的由学校留用。择校费的数目很大,例如一中大概是5万,育英外国语学校一个年级收了5个班的自费生,大概共收了360万的赞助费。民办学校象是一个怪胎,往往学生质量不高,因为收了很高的赞助费又要保证学生的成绩,因此生源难以维持。南京第一家民办学校是南京国际实验学校,它的定位是贵族学校,赞助费要20万到30万。这个学校在硬件上很好,但学生素质不高,成绩不好。但是收了很多的钱,这样的教学很困难。解放前的实业家办学都是捐钱,教育救国。而现在的民办学校带有很大的经营性,要赚钱。所以我觉得它是怪胎。比较火爆的是民办公助,拉退休教师来办班,已卸任的教育局长想搞教育,新任局长给面子,给几间教室搞个学校。因为它的体制好,老师是聘用制,都很努力,而且质量好,收费不高,社会声誉比较好,很多工薪阶层能接受,所以很有市场。

 

第二个问题就是政府现在办教育的政策导向。就我所知,南京的方向是做大优质教育,满足市场需求,促进教育发展。南京所有小学中成绩好一些的学生的家长都有一个想法,就是让孩子上外国语学校,所以就出现每年万人争考的壮观场面,但也有好多人觉得不公平。现在有了办法,就是摇号,摇号后考试,实在不行就要交钱。据说外国语学校的一个外语老师,他在校外代课的收入是一次课每个学生收80元,每次课有40个学生。政府的想法是,只要老百姓需要我就扩大名校。对此我有疑问,义务教育是掏老百姓的口袋,但是政府有义务办好义务教育,可以把每个初中都办好。在日本,每个学校的配置是一样的,老师是流动的,几个学校转着来。据说上海也是这样办的,但是这样政府的收入就会大大减少。我还想,一味把教育做大,把学校办成集团,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我们把10来岁的孩子扔到人海里,这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在国外,据说小学的校长认识每个孩子。中国的家长对待教育的功利性态度是疯狂的,中国的教育造成了一个只看升学率的强迫性行为,升学率成了教育的生命线,只要不符合升学目标的就只有让步。我有一个感觉,这是一出现代荒诞剧。

 

好多人认为,一个学校办得好,就应该有高的升学率,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我有两点质疑;1、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是什么?办学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升学是否是我们办学的唯一目标?更严重的是多数学校的高升学率是用什么换来的?不要忘记,我们学校的孩子大多是都市平民的孩子。2、现代教育对孩子的个性成长进行残酷的剥夺。学习时间超长,毕业班更是如此,在这方面走到极致的是中国农村的教育。我了解到一个农村学校的高补班,学习时间为一年,没有星期天,一个月休两天半,每天早晨五点多起来看书到晚上十点半……。我问有此经历的一个学生感触是什么?他的回答是:说不出来,既不堪回首,又似乎得到了什么。有一句话说:好的教育是可以养生的,而坏的教育是杀生的。中国的青少年是最苦的,这是我们的现实。残酷现实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绝大多数学生厌学。一小部分旷课逃跑了,一小部分我觉得已经疯了,因此没命地学习。大部分是在熬。学生一有时间就玩,这是本能的需求,如果不玩,就完了。但老师家长不满,他们不让学生玩。有不少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是为家长打工,有学生认为自己长这么大,从来没有一件事是为自己做决定的。一个人还没有成年时,需要掌握一些技能,为他未来的生存做准备,因此教育是应该有一定的强迫性。不过我们关注孩子的未来的同时,更应关注孩子的现在。孩子有自己的世界,他有自己的需求,他需要自由和快乐。我有一个直觉,一个人真正的心灵成长,就是在儿童时期的成长经验里得来的。我觉得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成长和成熟,孩子自己的世界非常重要。

 

上学期我们的学生在母亲节写了一篇作文,叫《感恩父母》。其实每一个家长都曾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想,说话走路是多难的事,每一个家长都培养孩子做到了,我们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我们对生命的欣赏和鼓励。孩子学会说"爸爸",即使含糊不清,我们也高兴得不得了。可是孩子长大一些了,父母却难得对孩子有一点欣赏,一点尊重。父母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是由功利性和生存危机造成的。我们既要关心孩子的未来,更要关心他们现在的幸福。我们要为他们创造现在的幸福,才能有将来的幸福,我们要为他们找到一个心灵的栖息地。

 

鲁迅曾说,中国的教育出两种人:羔羊型和流氓型。羔羊是权力金钱的羔羊,没有自己的思想,过早被成人世界异化流氓型就是逆反,所有从成人世界来的教导都被唾弃,认为这个世界就是罪恶。我们的学生都有一种挫败感,这些都和学习压力有关。中国的高考是选择型的,不是达标型的,教师的教导都是以这个作为教育的指挥棒。而且只有升学这一条路,所以他们的青春活力找不到出路,没有其他办法。当他们准备拥抱生活时,问十万个为什么时,在他最需要树立自信时,他们得到的总有挫败。所以在青少年心中,人生是一场苦役。发达国家的孩子在做什么?在搞个性发展、搞创造、搞生活化的教育。我们的孩子在做什么?在接受劳役。一些年后,当现在的孩子成为社会主力军时,差距就显出来了。我们该怎么办呢?虽然我们无力改变社会,但是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出口。我们学校搞了一个"文化艺术节",提出的口号是:"我参与、我快乐、我体验、我精彩"。我们搞了舞蹈比赛,跳啪啦啪啦舞。目的让孩子们体验青春的快乐。我们还让学生去浦口与农村的孩子在一起……。这些是我们拍的照片,看他们笑得多么开心。

 

我们可以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学校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延长学习时间这一下策?这是我要谈的第三个问题:中国的教育理念滞后,教师的思维枯竭。外面的世界变化那么大,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完全改变了,但是我们老师的教育理念却完全没有变。就像刘欢的歌里所说的:只有教室里才唱着古老的歌谣。中国的教育机制、模式都没有改变,现在正在进行第三次教育改革,提出"双主体",倡导教师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但是要做起来真的难。难点之一是,我们的老师思想僵化。上学期我们请了一位教研室主任,一位我尊敬的教师,给我们上一堂初三语文阅读课的示范课。这位老师让学生指出一篇短文中的一处"观念"错误,对此觉得很荒唐,你认为某个观念有问题,我认为没有问题……。这样一个好老师,教学理念尚且如此,我们的课改怎么改呢?

 

我在十几年前搞过一次数学教改。当时我从初一开始,我的课堂从提问题开始,我提出了一个"无条件置疑"。每个人的认知机制不一样,每一个人此时此地的生命状态不一样,为什么要提一样的问题?但遗憾的是,因为长期的习惯,学生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后来我提出把句号变成问号。我说愚蠢的不是提错问题,而是不提问题。如此慢慢突破,开始是自学,然后是小组讨论,后来全班一起讨论,到最后孩子们每节课都能提出一、二十个问题,而且每每都在点子上。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都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认知是每个人经验基础上长出来的知识,民主应该在家庭和课堂中长出来的。

 

我和学生的心是相通的,本来是教初一,后来要调去教毕业班。学生们想办法挽留我,他们就一起开了个会,想出的一个办法就是一起去校长室哭,想通过这种方式挽留我……。

 

我认为教育有三个境界:1、填鸭式,现在的教育还是以这个为主。2、牵牛鼻子式,就是启发式,但在这个层面学生仍然不是主体。3、牧马式,就是把学生放到大草原上去,让他们去奔腾,我做扬鞭策马的牧马人。我的教育观是:一、教育回归生活才有生命力。我们的课堂太像课堂,太不像生活。杜威说: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大学教育的本质就是把一群优异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性相互激励,激发出使他们深深受益的智慧。最近看的一本书中写道:禅宗有一种教学方法叫"公案",给人启迪。禅宗是让你把平时的思想模式全部打破,只求一个"悟",悟是过程,觉是结果。二、教育必须有信仰,没有信仰的教育只是教技术而已,谈不上育。教育的信仰是什么呢?得道而行。道不是或不仅是或根本不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不足以指引人生的方向。科学至上,迷信科学,把人作为可以控制、可以塑造的东西,其实生命的本质是不确定性、开放性、真诚性。教育应尊重生命的本体,少一点人的意志。三、舒展是生命的最好状态。要看一堂课好不好,很简单,就看它有没有做到教师快乐,学生快乐,教师舒展,学生舒展。什么叫舒展,举个例子,我喜欢画画,春天去玄武湖边看柳,细细的柳丝,迎风舒展出去,很有弹性,伸展是生命的力量。在课常里我们也要舒展,做到舒展,老师的状态应该是放下自我回到真我。四、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置换过程。我?quot;突破"青年村看到一个口号:用生命影响生命。你的境界决定你的教学效果。就象王老师讲的,你的境界决定你的辅导效果,不是方法的问题。教师的生命也需要成长。现在教师的生命状态是枯竭的。所有的教育是在师生关系中展开的。如果师生关系出了问题,那就完了。但这种生态环境对我们教师的生命成长是不利的。目前教师和学生是应试教育这根藤上的两个苦瓜,应该有三个,还有家长。教师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教师。我们的教师久困于应试教育,在生活上落伍了。这就是为什么老师讲的道理,学生觉得很弱智。我们拿什么去教学生?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是无魂的教育,是价值和信念的失落……。出路何在?我们需要去寻找生命的栖息地。

 

交流与讨论:

 

孙文:现在的教育是家长老师要虎视眈眈的看着孩子,看着他们做作业。

 

喻洁:今天我们中间有一位刚刚毕业的高中生,我很想听听他的感受。

 

王建:我的感受是:麻木、苦闷、愤怒。

 

汤仲岩:有一个德国专家参观中国的一所幼儿园,吓了一大跳,他看到这个地方没有孩子玩的地方,墙上写满了汉字,老师向他介绍时,以孩子能认识几千个汉字为荣。

 

林业大学一学生:我觉得这一代学生的家长有很大的问题

 

罗玉兰:三中有个孩子成绩是年级第七,出现强迫观念,怕成绩下降,最后跳楼自杀。


下一篇:好雨知时节 上一篇:【王学富】鹰抓羚羊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