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学富 发布时间:2021-06-25 15:57:41 字号: 大 中 小
文/王学富
心理咨询不是判断是非
说心理咨询不是判断是非,这并不意味着心理咨询师没有原则,没有是非观,在面对是与非的问题时装糊涂,耍滑头。而是说,心理咨询师不要太关注正确与错误,而要注重关系,不要花太多精力去判断是非,而要全力去促进沟通。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1.对于心理咨询来说,辅导是关系的辅导,治疗是关系的治疗。如果咨询师判断太多,会影响与来访者之间建立关系。如果关系建立不起来,心理咨询就难以进行下去。
2.心理咨询不是道德法庭,而是心灵接待站。要知道,许多来访者的内部本来就有一个森严的道德法庭——这往往源自成长过程中受到太多的管束与责备,他们的内在自我被塑造成一个严苛的法官,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严厉的评判或苛责,以至于他们的内疚感很强,自我反省过度,对他人的看法十分敏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咨询师过于判断,会强化他们的内疚感,让他们觉得更加受到指责,以至于在太大的压力之下产生逃避、防御甚至抵抗的反应,这并不利于帮助当事人看到自己的问题和做出改变。因此,好的咨询师会更多接纳和理解当事人,因为他知道,当一个人被接纳、被理解时,才会有真正的自我反省,才会主动去做出改变。
3.心理问题总表现为关系的问题,如一个人跟自己的关系不好,不断进行自我折磨;一个人跟另一个人关系不好,不断进行彼此折磨。折磨的方式总是一方指责另一方,双方执著于谁是谁非,争论不休。例如,有一对夫妻出现关系问题,前来寻求心理咨询,表面看来,他们想让我给他们做一个谁对谁错的判断。但是,如果我真的这样做,这不仅对他们的关系不利,而且对我跟他们的关系也不会有利。长期以来,他们纠缠于是非对错,互相贬损,彼此攻击,以至于双方都觉得自己在对方眼中一无是处,婚姻被逼到了崩溃的边缘。于是,我不去评判谁是谁非,反而全力促进他们进行情感的沟通,带他们走出谁对谁错的循环,恢复受到伤害的关系。在沟通中,他们觉察到,他们的关系之所以受到伤害,正是因为他们长期盯着对方的问题(一定要弄出个谁是谁非来),而不顾两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关系伤害了,争出个是非曲直来还有什么意义吗?)。
从心理咨询的经验里,我总结出一个指导性的原则:不是事实,而是关系;与其判断是非,不如促进沟通。
心理咨询不是只管症状,不问生活
心理咨询不是只管症状,不问生活。症状与生活密切相关,脱离生活去做治疗是不可思议的。症状是一种表现形式,甚至是一种象征,症状的根源基本上是文化因素,即当事人在成长过程中跟环境因素发生互动的那些因素。从事心理咨询,需要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包括生活的困难、负面的事件、造成的伤害,及其情绪、情感、思维方式、观念系统、行为模式、生活风格、人际关系、职业发展、家庭生活,等等。症状的根扎在生活的土地上,每一部分的阻碍都在影响着一个人的生命效能。心理咨询不只是处理表现出来的症状,更是去处理症状背后的各种人生破碎,要在那里做深入细致的修复工作。
人生问题才是症状的根源,处理与症状相关的人生问题,让生命获得全面的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才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质。如果心理咨询与治疗只停留在症状的层面,这往往是捕风捉影。因为,即使采用某种方法处理某一种症状,通过药物抑制了某一种症状,症状也会重复,或者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因此,只针对症状的治疗,消极的或抑制性的治疗,往往是治表不治里,摘除病叶败果,未及根部问题,只是扬汤止沸,不是釜底抽薪。
有效的心理咨询,是帮助当事人重塑生命,重返生活,可以称之为成长导向、整合模式的治疗。这种治疗用全人的眼光看待人,用系统而深入的方式关怀人。它不是停留在方法的层面上,更不是采用单一的诊断-用药模式,它关顾当事人的生命,处理人生的各种阻碍因素,在每一个需要的地方工作,促成当事人的觉察与成长。成长导向的咨询师或治疗师有明确的成长意识,帮助来访者移去症状的各种遮蔽,发现生活的支持因素和内在的成长资源,包括处理他可能存在的依赖性,激发他追求生命成长的主动性。这样的治疗,需要咨询师花很长时间跟来访者进行沟通,而不是花5〜20分钟看一位“病人”。心理门诊式的治疗难以产生深入的治疗效果,也会局限一些本来颇具专业素质的心理治疗师的专业探索与发展。
成长导向的治疗,不只是方法的治疗,更是生命境界的治疗。咨询师不只安慰,更要引导当事人直面他的生活,对存在的根本方面做出反思与觉察,看自己的人生选择,看这些选择怎样形成了他的生活,看症状给自己造成的遮蔽,让自己从遮蔽里走出来,去发现生命的意义。有一个来访者看到,症状如同一间黑屋子,把他困在其中,把他与生活的各种可能性隔开了。治疗如同给这间黑屋打开一扇门,一扇窗,让他看到生活的光亮。进而,治疗帮助他掀掉黑屋子的顶。最后,当事人冲出黑屋子,到空旷的地方去,从此过光明的生活。
心理咨询不是强迫
心理咨询有一个重要观念:世界上没有绝对,人生不可能完美。追求用某一种极端的方式,试图以此取代一切,这不是心理咨询要去达到的目标,而是心理咨询要去处理的问题。同样,心理咨询也不是万能的,不过是人生诸多助人方式中的一种,它本身也有局限性,也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总能产生最好的效果。
心理咨询致力于促成改变,但改变需要一个过程,是循序渐进,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拔苗助长。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要给自己留一点空间,给他人留一点空间;让自己在咨询过程中一点点做到,让他人在成长过程中一点点做到。咨询师不要跑到求助者前面,而要常常跟在求助者后面,在需要的时候推一把、扶一把,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而不加强迫。从古至今,在人类社会中,总有人以为自己发现了真理,就把真理强加给别人,导致了许多的伤害与灾难,然后又把这些伤害与灾难加以合理化的解释。从事心理咨询,我们也看到,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太多的强迫,自我变得太弱,以至于不敢有自己的想法,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强逼自己完美,言行都讨好别人,生怕被人拒绝,担心受到责备。另一方面,我们在症状里还发现一个本质,就是一种绝对化的情绪与心理。当一个人情绪受到伤害,他心理上会产生不安全感,受到不安全感的驱动,他会在生活中拼命追求绝对或完美,要求得到一个“真理”来保证一切、解决一切。他用“真理”去强迫他人的行为,原来是为了满足他无意识的安全需求。追求“真理”,成了症状。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要建立一个基本态度:我不是真理。这也是一种“非绝对化”或“去绝对化”的态度。咨询师把自己当“真理”,那是一种虚妄的态度。如果咨询师用“真理”的名义去强迫他人,他不是在医治,而是在制造新的伤害。直面心理学的目标,是让人发展出真我,活出内在那个“真的猛士”:既能投身于服务他人,又能真正坚持自己的人。用鲁迅的两句诗来解释,就是既能“俯首甘为孺子牛”,又能“横眉冷对千夫指”。
咨询师有自己的价值观,但也可以让来访者有自己的价值观。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原则叫“同理”,“同理”的态度与“真理”的态度正好相反,是指咨询师放下自己的价值观,进入对方的体验,不给对方的价值系统造成任何损伤。
尼采说过一句话:“不是真理,而是解释。”咨询师用“真理”的态度去治疗,这会让他的工作空间变得非常狭窄;如果他以“解释”的态度治疗,这就让他得以在一个很大的平台上工作。
心理咨询还有一个原则,叫“中立”。“中立”不是不管不问,而是一种更为宽阔的关怀与干预。举例:在咨询过程中,一个男性来访者对咨询师说:“我妻子跟我结婚之前,跟前面的男朋友发生过性关系,而我一直都不知道。”咨询师说:“你的妻子为什么欺骗你?”这话不是中立,因为“欺骗”一词会给对方造成误导。咨询师说:“你的妻子只是出于好意才没有告诉你。”这话也不是中立,因为咨询师还不了解情况,就一下子站出来为来访者妻子说话,这会影响咨询关系,也会影响后面的谈话。中立的回应可以让咨询师跟来访者建立适宜的关系,从而引导当事人做客观的陈述。
当然,心理咨询本身就是一个施加影响的过程,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中立。但是,施加影响需要把握火候,强迫的态度总是不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