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学富 发布时间:2017-12-10 10:24:11 字号: 大 中 小
关联能力——联络的心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首先就是一个关联的事实。任意出生,因为得到母爱、关怀和照料,他才得以存活。同时,他从被爱、被关怀和受照料的经验里发展出爱的能力,能够爱自己,也能够爱别人,并能够接受他人的爱。因为得到爱的关怀和照料,他对自己母亲产生一种信赖,这信赖里又包含着一种自信。弗洛伊德说:“被母亲深爱的孩子,终其一生都有一种得胜感。”这里的“得胜感”,是指一种“我能行”的感觉,一种自我确认的价值感,他的生命经验告诉他,“我是被爱的,所以是有价值的”。
相反,如果一个人缺乏被爱、被关怀的经验,他的内心会产生一种不确定感、不安全感,他的内在价值感受到一定的挫伤,好像是说,“没有谁在乎我,因此,我是没有价值的”。这进而可能对他的生活造成这样的影响:不管他享有多少价值条件,也不感到自己有价值;不管他拥有多少幸福条件,也不会有幸福的体验。
在直面的经验里,我们考察心理症状的根源,常常在一些人身上看到一种反差,他们拥有很好的现实条件,但自我评价却非常低,以至于把自己描绘成“一直臭虫”、“垃圾”、“蛆”。因为不能适当地确认自己,他们的生命里有一种无所关联飘零之感,对生活产生有一种弥漫性的疑虑,在行为上表现出过多的自我防御,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担心遭到拒绝,遭到伤害。甚至,他们会躲在“病中”,不跟周围的人建立关联,不愿面对生活的困难。
关联是一个渠道,它为生命成长提供资源。生活中有各样的关联,首先,一个人需要跟自己建立好的关联,这样,他的内心就长出积极的自我概念,他在生活中能够接纳自己,接纳别人。心理问题反映出来的一个本质,就是一个人跟自己没有建立好的关系,他不喜欢自己,看不起自己。一般会认为,存在心理障碍的人“太爱自己”,因为他总是关注自己。但走到更深一层来看,他们是“太不爱自己”,才如此折磨自己。
另一个很重要的关系,是一个人需要跟他人建立关联。人际关系的根本是信任与合作,通过人际关系渠道,一个人获得了成长的经验,创造价值的乐趣,享受亲情、爱情、友情等。但是,心理困难会阻塞这个关联渠道。
在直面的经验里,许多人在关系里受到伤害,不能用自我肯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导致更多人际的挫伤;他们内心里渴望关系,在生活中又害怕关系,出于防御,他们会不断逃避关系,最后就陷入了孤立,形成了症状。
还有一个重要的关系,但人们常常忽略了它,就是跟自己的生活建立关联,通过这个关联,人可以领略自然,获得自由,融入人文的和谐,享受生命的智慧与美感。心理症状反映出来的本质是:人失掉了跟自然的关联,因为曾经遭受来自环境的强迫,后来就生活在自我强迫的状态里,他们的感受里充满了焦虑、担忧,觉得世界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们不知道“人对了,世界就对了”,他可以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通过好的选择,创造自己的生活。
阿德勒强调人的社会兴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能力。人生要解决三大问题:职业问题、社会关系问题、恋爱、婚姻和性的问题。而这三大问题其实都需要建立关联,都需要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和实现。在这三大问题无法建立关联的人,会成为生活中各种类型的失败者,其中包括神经症者。
在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女子学院里有一群女性心理学家,她们发展出一种关联心理学。在她们看来,心理症状的本质就是“关系断裂”的状态,而心理治疗就是帮助当事人修复关系,把破裂的部分重新连接起来,从而发展出一个“关联的自我”。根据直面的经验,心理症状背后的根源总是关系的伤害,而心理症状又总表现为关系的障碍;而直面的医治,就是协助当事人恢复其关联能力,从而获得更好的成长资源。关系里有成长的资源,有医治的力量,当一个人在关系里建立了自己,他的生命就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
建立关联,需要我们有一颗联络的心。
拒绝能力——勇敢的心
生命成长需要关系,但仅有关系是不够的,人可能在关系里迷失自己;生命成长需要顺应,但不是随波逐流,人必须坚持自己。因此,人需要有关联的能力,也需要发展出一种拒绝的能力。我们讲的关联是说一个人要有意识地与有利成长的资源建立联系;我们讲的拒绝是指一个人要敢于拒绝那些破坏成长的因素。建立关系需要有一颗联络的心,敢于拒绝需要有一颗勇敢的心。
艾瑞克森的人生成长理论显示,生命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场正负两种力量的较量,正方(促进成长的因素)胜了,生命得以顺利成长;负方(阻碍成长的因素)胜了,生命成长受到限制。成长是一场冒险,我们因一颗勇敢的心,去经历生命过程中各种危险的处境,去抵抗那些损害性的势力,从而赢得自我成长的机会。生命成长的目的是成为独特的自己。没有人可以变得完美,但每一个人都可以成就独特。拒绝能力的操作定义是一个人为了成为自己而敢于挑战和抗拒生活中那些否定、贬损他的势力。他知道自己是谁,因而他坚持长成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要成为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出生之日起,他就进入一个充满各种文化因素的环境,其中有些是促进生命成长的,有些是损害生命成长的。生命成长包括拒绝能力的成长,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他在寻找“我是谁”;二。他在坚持“我是谁”。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周围的文化随时都在对我们说话,所谓拒绝和抵抗的能力,就是敢于对其中的负面因素说“不”的能力。生命成长的重要部分是拒绝能力的成长,它要求个体为了成为自己,必须准备随时随地投入战斗。如果不战斗,自我不能得到充分建立,反而受到不断削弱,甚至导致自我丧失。
这里引用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前一句是讲拒绝能力,后一句是讲关联能力。关联能力发展得很好,一个人会“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也是爱与关怀的能力;拒绝能力发展到成熟的境界,一个人才能做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也就是一种坚持自己的能力。这里的“千夫”可以象征我们文化里一切损害自我成长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有人对我们说“你是疯子”、“你没有出息”、“你没有什么价值”。
直面非常强调拒绝能力,因为它非常重要但又容易被忽略,且不大容易做到的。根据直面的经验,拒绝能力往往是当事人身上薄弱的一环。心理症状在他们身上总是显示为这样一种鲜明的对照——强的欲求与弱的自我。具体来说就是,他们内心里有强烈的欲求,但没有建立起拒绝的能力;他们过于考虑外在的社会要求,不断放弃内心的价值需求。他们为了关系,而牺牲自我,在人际关系中过多忍受,不能用适当的方法表达负面情绪,对不正当的要求不能说“不”,不能维护自己正当的权益,害怕得罪人,害怕失掉朋友,表面上勉强自己做“好人”,内心累积了许多怨气,他们对人不信任,有敌意,跟人建立的只是表面的、疏远的关系。
直面疗法,有一个肯本之处,就是协助当事人建立拒绝能力。世界上会有各种声音在对我们说话,其中有好的,利于成长的,我们与之建立关系;其中有负面的,损害成长的,我们对之加以拒绝。特别是当我们遭遇挫败的时候,那些负面的评价更容易进入我们的内心,使我们觉得自己不行,以至于选择逃避和放弃。当一个人发展出拒绝的能力,他就越来越能够确认自己是谁,了解自己的需求,坚持自己的信念,克服负面力量的影响。
我想到英文中的一个词叫“outstanding”(优秀、杰出),这个词的组合颇有直面的意味。我认为如果一个人要变得outstanding,他必须勇敢地stand out;一个人出于安全,总把自己掩藏在人群里,要跟所有的人一样,他最终不能成为自己。从这个意义而言,直面的路其实是一条成为英雄的路,而拒绝能力是让一个人成为自己、成为英雄的生命条件。
分辨能力——智慧的心
我们这样描述生活的这个世界,它是一个生命成长的文化环境,其中充满了各样的观念和行为,这些文化因素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促进成长的,一类是阻碍成长的。问题在于,这两类文化因素并非一一贴着标签,让人一看立刻明白。世界不那么简单。复杂的情况包括,有些因素贴了标签,但名不符实,甚至名实完全相反;有的标签贴的是“好”,里面装的是“坏”,有的标签写的是爱,卖的却是伤害;还有一些因素,在它们的第一层你看到爱,到了第二层你看到伤害,但再深入下去,你又看到爱依然存在;也有一些因素,它们在此时此地显示为正确,到了彼情彼景,又变成了谬误;更多的情况是,在许多的文化因素里,好与坏、爱与伤害混在一起,让人难以辨别。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这就是我们成长的环境,我们要在其中获得成长,就需要发展出分辨的能力,从而不被世界的纷繁物象所扰乱。而且,我们的辨别能力还要与时俱进,与物俱新,不断对新情况作出新的理解和阐释。
分辨能力的成长是生命成长的重要部分。如果没有发展出好的分辨能力,成长就会受到阻碍。而分辨能力往往是从经验里长出来的,有些父母总是担心孩子犯错误,会过度保护孩子,对孩子包办代替,使他们缺乏直接的经验,这种分辨的能力发展不出来。在生命早期,我们的分辨能力停留于表面与喜好,如好看不好看,好人与坏人,喜欢与不喜欢。随着我们长大,我们看到一些新的情况:一件事情有好的方面,有坏的方面;一个人有缺点,一个坏人有善良;以及我们喜欢与不喜欢不是好坏善恶的标准。
当我们的分辨能力真正成熟,我们进入到更深层面的判断。鲁迅曾经评价托斯妥耶夫斯基对人性善恶的拷问与刻画:“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真正的洁白来。”到了这里,辨别能力已经深入到灵魂的深度。
分辨能力不仅用于对世界和他人做鉴别与洞察,还用于自我探索和自我省察,这时就成了自我觉知的能力。人生有不同的觉知层面,高觉知的人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行为背后的动机,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以及怎样到那里去。有人说,人生如梦,这是从觉知的角度对人生发生的感慨,或者意指生命短暂,倏忽如梦,或者意指事世莫测,模糊如梦。的确,在生命成长过程中,会有一些东西把我们带入恍然若梦、真假莫辨的状态。
在直面的经验里,症状就如同一场梦魇,当事人在里面挣扎着,长时间走不出来。例如,当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一个人沉浸在对事件的受伤感受和错误阐释里,不能从事件的损害里走出来。这时他就在一场噩梦里。许多人就生活在他们各自的梦魇里。例如一对夫妻几十年互相伤害,生活变得越来越没有希望,但谁也不愿意做出改变。他们就这样生活在自己的梦魇里。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盲区,症状就驻扎在这些觉知没有到达的地方,如同做的一场虚妄的梦。当一个人待在症状里,他无法分辨什么是他应该承担的,什么不是。因为承担自己不该承担的,让他感到痛苦;因为逃避本该自己承担的让他感到内疚。当一个人待在症状里,他无法分辨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不是。因为把精力花在改变不了的事上,他白白浪费自己的资源;因为对生活中可以改变的不去改变,他在躲避中荒废着自己的生命。其症状的本质就是——一个人受盲目无意义的苦,因为他不分辨。
一个人在分辨能力上获得成长,就如同沿着觉知的台阶拾级而上,一步一步走出虚妄的梦境。鲁迅曾用一个铁屋子的比喻来表达这个意味:在一间铁屋子里,许多人昏睡不醒,做着虚妄的梦,他们与真实的世界隔绝了。如果不去唤醒他们,他们会一直昏睡下去,直至闷死。如果前来唤醒他们,他们醒来之后,发现外面没有出路,反而会在绝望中痛苦中死去。但也有另外一些微弱的希望或可能,即唤醒他们,大家合力打破这铁屋子,从里面走出来。鲁迅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敲打铁屋的门,向被困于铁屋的人发出呐喊。
心理症状如同铁屋,直面的医治就是铁屋前的敲打与呐喊,让铁屋内的当事人醒来,内外一起合力来拆除这间铁屋,解放自己,走到更开阔的生活中去。这拆除铁屋的工作包括,协助当事人提升他的分辨与觉察能力,用新的眼光去看症状,看生活,对发生的事件做出新的解释,对自我有新的理解,在生活中发现新的可能,并且采取行动,走到生活中去,获得新的经验。这时,他知道该做什么,并且敢于去做。这正如圣弗兰西斯所说:“我祈求上帝赐我一颗勇敢的新,让我去改变可以改变的;我祈求上帝赐我一颗平静的心,去接受不可以改变的;我祈求上帝赐我一颗智慧的心,去分辨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这段话里充满了分辨的智慧。
超越能力——盼望的心
因为有了关系,我们获得成长;因为能够拒绝,我们正在长成自己;因为生命里长出了分辨的能力,我们越来越了解世界和自己,打破各样的禁锢,获得生命的自由,在生活中做出选择,获得成长的经验。但这还不是生命成长的全部。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并不完全属于这个世界。人并非完全受制于有限的现实与自我,他还有超越现实与自我的渴望和力量,能够看到现实之上的可能性,能够看到自身潜在的能力,能够看到问题背后隐藏的资源,能够看到苦难深处蕴涵的意义。这种“在不可能中看到可能”、“在不好的中间看到好的”的能力就是超越的能力。当一个人发展出这种超越的能力,他的生命就有了一个超越性的目标,在朝这个目标奔的每一步,他不断实现着自己。这里有生的意趣和动力。
生活中许多人缺乏超越的能力,完全生活在现实里,看不到其中的可能性。他们不断对自己、对他人说:“唉,生活就是这样子的”、“你还想怎样呢”、“我就是这个样子的”。这时,他们处于停止成长的状态,生命被封闭和固定在现实的种种琐碎与屏蔽里。
症状本身就是一种封闭的状态,在症状里,生活的可能性被隔绝了,当事人被困于一种消极的注定感之中。例如,例如一场恋爱失败了,当事人陷入抑郁,因为他只能看到失败本身,只能对自己说“我完了”、“我没有用”、“没有人在意我”。因为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当事人把自己排除在生活的可能性之外,或者说,他把可能性从他的生活中排除掉了。这样的人,如同生活在一片干涩的土地上,那里没有可能和希望,那里不会发生奇迹。这样的人,为了避免让自己感到失望,习惯于选择不去期望。这样的人,只用生存的本能活着,看不见生活中滚滚而来的成长资源。因为看不见,也因为不相信,他们也不会修通渠道去迎接生命的资源,听凭资源改道而行,流向对生活有所期待的人那里去了。
走到症状的深处,它又向我们显示当事人的心灵光景——他失掉了信念和盼望,在现实中找不到自己的角色,感受不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而无休无止地进行虚幻的联想。这就是荣格、弗兰克尔所说的意义虚空。这种内在的意义虚空,不管用多少现实的价值条件都无法填补。从这个角度来看,人需要建立超越的能力。生命成长的力量不只来自现实目标的追求,还来自超越于所有现实追求之上的本源意义。我们自身是有限的存在,但我们又跟这精神本源有着内在的关联。我们的生命是在尘世扎根,但我们心灵却有超越的翅膀,带领我们进入精神的博大之境,看到爱,看到意义,看到自由和创造。这是灵魂带着那巨大的空虚在寻求永恒的意义。
直面取向的心理咨询是助人成长,而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当一个人长成了现在的我,他就超越了过去的我;当一个人改变了对事件的解释,他就不再受事件的损害;当一个人开始关注意义,他就不再关注情绪;当一个人的生命长大了,他的症状就变小了。症状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现实是生活的一部分,也不是全部。那些对生活抱有盼望、能够超越的人,他们生活在现实的土地上,却能够看到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可能性,并且向那些可能性努力行进。他们相信自己会改变,相信生活会不一样,于是他们就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就变得不一样了。他们向前行进的时候,偶尔回头一看,身后的生活在不断发生着奇迹般的变化,而他们就是创造生活奇迹的人。
摘自《成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