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富】高自尊的人

浏览量:2783

作者:王学富 发布时间:2017-12-10 10:30:20 字号:

12.png


引子:这里所说的自尊,是指一个人怎样看自己,对自己的基本理解,也就是自我概念或自我意识。高自尊的人有良好的自我认同,有充分的安全感,能够确认自己的长处,对自己的弱点也能适当接纳……


生命出生的一个基本事实就是脱离母体,成为个体,走出对母体的共生依赖关系,形成新生个体对养育者(母亲、父亲,及其他重要的亲人)的依恋关系。在依恋的同时,分化也在进行,这就是成长。好的依恋产生好的分化,这就是健康的成长。


依恋与分化的含义非常符合直面疗法的两个基本概念:寻求关联与坚持独立。成长需要资源,依恋就是通过建立关联,让个体获得资源,使成长得以发生;成长的目标是成为自己,分化就是个体尝试独立,并在经验里渐渐确认自己、实现自己。依恋是说一个人在关系中成长,分化是指一个人坚持成为自己。如果依恋的需求得到适当满足,一个人就会自然经历分化的过程。


成长本身就是一场冒险,依恋让我们感到足够的安全,分化是因为我们感到安全,才敢于去冒险。在建立依恋的时候,我们看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经历分化的过程中,我们渐渐发现了自己,有了自我意识,知道自己是谁,了解自己的需求,确认自己的价值。


一个人成长,就是经历依恋与分化,在这个过程中,他内心里发展出一种自尊。这里所说的自尊,不是通常所说“这个人自尊心很强”的意思,而是指一个人怎样看自己,对自己怎样理解,通常的说法是自我概念或自我意识。我们很容易看到,有的人发展出高的自尊,有的人却拥有低的自尊。高自尊的人有良好的自我认同,有充分的安全感,能够确认自己的长处,对自己的弱点也能适当接纳;他们有很好的自主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能够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任;他们有热情,敢去尝试,不怕犯错误,总能从错误中获得经验,从而更加确认自己;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寻找各种解决办法,也会坦然寻找别人的帮助;他们真实、坦然,不会扛着沉重的面子,敢于表现真实的自我。


与此相反,低自尊的人安全感差,依赖性强;他们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同,把自己的价值等同于别人的认同;他们用消极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待自己,在生活环境中看到过多的负面因素,总觉得自己不行;他们也想做事,但总说这不可能,那不可能,总是事情还没开始做就已经放弃;他们很少有自己的看法,总是“某某说”,如“妈妈说”、“爸爸说”、“老师说”,即使有自己的看法,也不敢坚持;他们在人际关系中通常不能表达自己的积极情感,更不敢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或态度;他们内心里有极深的不安全,行事为人会有过度的防御,可能会通过追求完美,以满足自己无意识的安全需求;他们很在乎面子,不敢真实。


自尊高低与成长经验很有关系。如果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适当的依恋与分化,他就能够从环境中吸收积极因素,来建立自己的自尊,他知道自己的优点,确认自己做的好的经验,接受别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也能抵御来自环境的贬损因素,他不因为自己的错误、缺点而过分苛责自己,也不会用别人的负面评价来定义自己,他能综合自己的经验,更全面、真实地看待自己。

 

如果一个人跟父母形成过度的依恋关系,就不能实现充分的自我分化,这可能导致他的低自尊。这往往来自家庭环境的阻碍,如父母过于满足孩子的依恋需求,害怕并阻碍孩子经历自我分化。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胎儿长大了,母腹的空间不够了,就会发生分化(出生),从而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和资源。在心理成长上也是如此。但是,有些母亲被强大的潜意识所控制,不能接受孩子在情感、思想、精神意义上经历分化,而长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会限制孩子的成长空间,对孩子过多控制和过度保护,导致孩子的成长资源匮乏。他们这样的养育行为,是为了保护孩子的绝对安全,要把孩子安放在母腹,不让它去面对和经历存在危机因素的世界。他们为这种养育方式付出的代价是孩子的自尊或自我意识很难发展出来,虽然长大成人,内心里依然是“妈妈的小宝贝”。


有一个孩子自幼都是妈妈在安排一切,他成绩好,有高的智商,却因为缺乏经验,没有发展出高的自尊。从小到大,他脑子里装的全是妈妈的道理,自己没有主见。到了高中时期,同学在一起谈到“将来想做什么”的话题,问到他,他感到很惶惑,说:“这要问我妈妈。”同学们就哄笑起来,以为他说话很幽默。其实,他是真的不知道,也不敢有自己的想法。


还有一位女子,她已经27岁,内心的自我却是一个5岁的小女孩,在现实中遇到事情,她的行为表现就像在四处寻找妈妈,需要自己拿主意的时候,她总是说“可是妈妈说……”这些都是分化没有完成的情况。


根据直面的理解,心理障碍的内在根源是严重的不安全感,而不安全感的现实根源往往是家庭环境,特别是亲子关系中既没有形成好的依恋,也没有帮助孩子实现好的分化。直面的经验证明,父母用否定、威胁、贬低、拒绝、多度忽略、过度保护、包办代替、讲太多道理等方式对待孩子,会把过度的不安全感投放到孩子的头脑里,在那里形成一个“阴暗的走廊”——走廊越长,自尊越低。


人的生活是从他的头脑开始,如果他的头脑里形成一个长长的阴暗走廊,就会在他的现实生活中延伸为这样的行为表现:害怕陌生环境,害怕接触陌生人,行为举止像一个牵着妈妈衣角的幼童,不敢尝试不同的经验,害怕犯错误,在人际关系中退缩,过多防御,不敢向人提出要求,遭到拒绝之后,容易产生极端的情绪,表面上拒人千里之外,内心里又非常渴望有密切的关系。


成长的目标就是成为自己,当然是一个真实的自己。而在直面疗法看来,心理问题的本质,反映为一个人不能确认自己,不敢活出真实的自己,躲到用来应付人生的防御面具后面去了,在这个面具下的自我不能跟人建立真实的关系。我们的教育——不管是在家庭里,还是在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上——总是讲“好”。如果失掉了“真”、“好”,就会变成一种强制。“好人”总是跟自己过不去,压抑自己的情绪,忽略自己的需求,牺牲自己的观点,只为换取别人的好感和好评。这样做会在内部积下许多阴影,造成对自己的损害,也可能使一个人在不自觉中把阴影投射到别人身上,给他人造成损害。有一种心理障碍叫强迫症,它的根源往往是由于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过多地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造成的。


例如,有一个大学生的症状表现是控制不住自己吞咽口水,考察与分析发现,症状的根由却是当事人从幼年开始就太过乖顺,不加区别地接受别人对他说的任何话,习惯对所有人说“爸爸说的对”、“妈妈说得对”、“阿姨说得对”、“爷爷说得对”、“老师说得对”。结果,就像不加分别吞咽任何食物一样,他的内部就积累了压抑的情绪,用习惯性的吞咽动作表现出来,让他无法控制、痛苦不安。


症状往往是一种象征性的表现,当事人的强迫行为反映的本质是他为了“好”,牺牲了“真”。我后来读到陶行知的一个教育理念,跟直面疗法的本质极为想通:“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一个真实的人,能够确认自己的独特,能够鉴别自己的感受、感情、需求,他既能在人我之间有明确的边界意识,又能够尊重他人,跟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过去,我们讲到“亲密无间”,讲“大公无私”,它们表达的是一种人际与社会关系的理想状态,但把它们当作一套原则在现实中具体实施就会出现问题。细察下来,其中缺乏一种边界意识。如果一个人过于追求“亲密无间”,可能导致普遍的伪善,人们表面讲一套,背后做一套。直面的人际关系中倡导“亲密有间”,在社会行为上倡导“大公有私”,既要有关系,又要有边界,这很真实,很符合人性。


高自尊的人既有关系能力(亲密),又有边界意识(空间),人际关系问题的基本表现是:要么没有界限,要么界限太大。二者密切相关:因为没有边界,人在关系里受伤害;因为受了伤害,人筑起一堵墙来保护自己,又让自己与他人隔绝了。


直面疗法相信,真实就是力量!成长的人,在尝试变得真实;逃避的人,会躲在面具后面。高自尊的人是真实的人,低自尊的人戴着面具。高自尊的人确认自己的情绪,也自由运用自己的情绪,他生气,是因为事情让他生气,他也会适当地表达生气。低自尊的人不了解自己的情绪,也不主导自己的情绪,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气,别人认为他应该生气,他就生气了,别人认为他不应该生气,他就把生气压抑下去了。高自尊的人不被面子左右,可以坦然地表现自己、发挥自身的能量。低自尊的人太讲面子,所到之处总要小心翼翼地保护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压抑了自身的资源,限制了自我能力的发挥。对于个体是这样,对于群体也是这样。在我们的文化里,面子损耗了我们民族的许多资源,是低自尊的表现;相比之下,犹太民族却是一个拥有高自尊的名族,它敢于真实、不讲面子,能把自身的潜能最为充分地发挥出来。


摘自《成长的路》


下一篇: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上一篇:【王学富】直面的四种能力